劉明豪 Ming-Hao Liu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博士 (2008)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碩士 (2003)

 

 

經歷

  •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2019/2 ~迄今)
  •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 (2017/2 ~ 2019/1)
  • 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理論物理所博士後研究員 (2011/2 ~ 2017/1)

 

模擬真實量子傳輸實驗 探索新穎材料電子行為

本人專長量子傳輸理論與計算模擬,是臺灣本土培養出來的土博士,高中時便立志成為物理學家。從 1997 年就讀大學物理系到 2008 年博士畢業,接著入伍、出國做博士後研究,一直到 2017 年回臺任教,拿到了夢寐以求的物理系教職,花了整整 20 年的功夫實現了人生的夢想。

從博士生階段開始接觸的量子傳輸,是本人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德國做博士後研究初期,苦心針對模擬石墨烯電傳輸實驗研發了幾項重要技術,使得我在這方面的計算水準邁向頂尖,開始吸引歐洲一些知名的實驗團隊前來合作。在德國 6 年紮實的博士後研究生涯,不但讓我的研究打下雄厚根基,也建立了與不少實驗團隊之間穩固的合作關係。

回臺任教後,在科技部計畫的支持,以及前同事 Bundesmann 博士大力相助下,2018 年底開始建構了自己團隊的 computer cluster,從最初期的 160 顆 CPU 核心,逐年擴充,至今本團隊 cluster 的規模已到達 768 核心,很快將能達成到任初期所設定的目標:一座規模具有超過 1,000 顆 CPU 核心的 cluster,以負荷更多、更繁重的量子傳輸計算。

本團隊研究著重於介觀尺度下電子的傳輸行為,近年專注於石墨烯相關之二維材料,以量子傳輸理論方法,搭配靜電模擬的計算工具,模擬真實量子傳輸實驗,計算結果往往能在無可調參數的情況下重製出實驗結果,進而對其背後的物理機制一探究竟。

基於本團隊量子傳輸模擬的高度可靠性,我們長遠的目標是建立量子傳輸虛擬實驗室,以實驗可行的前提下尋找適當的設計,在無需耗費實驗人力、物力的情況下,挖掘、預測新奇有趣的量子傳輸行為。


得獎感言

得到這個獎真的是太太太意外了,因為系上比我強、表現比我亮眼、前途不可限量的同事太多了,加上個人低調行事的關係,認識我、我認識的人屈指可數。不過,既然科技部「慧眼獨具」,往後的日子我只能加倍努力,取得更多的成果,以不負科技部對我寄予的厚望。

一路走來能到今天的成就,求學與研究的路上有太多貴人,實在無法一一感謝:博士班指導教授張慶瑞,為我開拓了視野;國際會議上偶然結識的 Stefan Blügel 教授,讓我跟德國結了很深的緣;6 年多德國生涯的老闆Klaus Richter 教授,為我樹立了日後做為 group leader 的典範;Graphene Week 2012 結識的 Peter Rickhaus 博士,為我開啟了跟實驗室密切合作的大道。

最後,家人的支持肯定是不在話下,特別要感謝太太吳欣倚女士與姐姐劉明玉女士,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專注於研究與教學。

個人勵志銘

要做,就盡全力做到最好。

SLOGAN
  • 基礎研究超前部署
  • 豐沛國家科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