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爵因 Jiue-in Yang
- 文章分類: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名單
- 10/20/2021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副教授

學歷
-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博士 (2012)
-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學士 (2006)
經歷
-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副教授 (2021/8 ~迄今)
-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 (2015/2 ~ 2021/7)
-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植物學與植物科學所助理研究員 (2012/12 ~ 2014/11)
研究植物寄生性線蟲 提出害蟲防治管理策略
植物寄生性線蟲為主要的農林業病原害蟲,每年於全球造成近5 兆臺幣的經濟損失。然而,其身體細小且透明、肉眼難以直接看見,且諸多種類為絕對寄生,為具有高度挑戰性的研究材料。本人是全球少數以植物寄生性線蟲為材料的學者,嘗試從永續農業的角度出發,在植物病理的紮實基礎上,併用新穎的分子生物學與傳統植物病原微生物技術,進行應用導向型的基礎研究,逐步開發產量、品質、友善環境三者兼具的綜合防治管理策略。
本人的研究室長年進行土壤線蟲族群與相關植物病害的調查,彙整我國線蟲分佈資訊,並與國際團隊共同建立全球線蟲地圖與環境指標模型。過程之中,本人描述我國首見的的新紀錄種草莓根腐線蟲,並透過監測研究線蟲族群於田區的族群動態變化,以及分析諸多環境因子與族群密度消長的關聯性,最終建立可預測田間族群的模型與恰當的輪作方法,提出做為防治此種害蟲的重要參考。
再者,面對長期困擾農民的水稻病蟲害,本人選擇運用恆溫圈環形核酸增幅分子偵測技術,開發出高專一性、敏感、快速的水稻白尖病和徒長病快速檢測技術。該技術可偵測出躲藏於幼苗中的線蟲和病菌,不僅能運用於水稻育苗期,亦能做為我國進口植物與產品檢疫之工具,有利於提早發現國內外水稻重要病害並及時防範。
此外,本人長期投入生物防治研究,發現我國新種真菌 Paraboeremia taiwanensis 與 Samsoniellasp. 具有良好的寄生線蟲能力,能有效降低線蟲造成的為害,且防治效果與市售之生物防治製劑相當,具有成為良好生物防治資材之潛力。
得獎感言
植物寄生性線蟲的研究,向來屬於鮮少受到重視或投入資源的範疇,我能以這類非模式生物且應用導向型的研究成果獲得科技部委員們的肯定,感到相當榮幸,也希望藉此殊榮,凸顯相關研究的重要性。
我想要感謝 UC Riverside 的恩師 James Borneman 教授的靈活指導,以及國內外植物病理、微生物、昆蟲等領域前輩們的啟發,讓我勇於追隨心中的熱情與直覺,持續投入科學探索。感謝國立臺灣大學,自學生時期灌注予無形量能,至任教後提供空間、設備與資源,以及生農學院師長與同儕們的提點與鼓勵。感謝農委會和合作者們的信任,並提供諸多採集和試驗上的協助。
最後,非常感謝父母的栽培、弟弟妹妹的無限心靈支持,還有超級愛我的先生做為我最堅強的精神支柱。
個人勵志銘
Be micro-ambitious, work with pride on whatever is in front of you.
- 基礎研究超前部署
- 豐沛國家科研人才